11月5日,第七届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辽宁大连隆重召开,我所来琦芳研究员团队主持完成的“盐碱地以渔降盐治碱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喜获范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张衡研究员团队主持完成的“公海灯光渔业资源高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喜获范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盐碱地以渔降盐治碱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首次揭示了鱼类保酸排碱等四大盐碱适应新机制,创建了基于血氨、血浆渗透压等关键指标的耐盐碱性能综合评价技术,突破了传统急性毒性评价的局限。该成果筛选出58个盐碱水增养殖新对象,研发了“钙离子平衡降碱”等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位一体”的盐碱水质复合调控技术,攻克了高碱水体(pH>9)养殖难题。项目首创的“棚-塘接力”“池塘-稻田”等区域适配新模式,现已在东北、西北、华北和华东等4个区域示范应用,累计面积达297.13万亩,总收益125.13亿元。通过盐碱地“以渔降盐治碱”能够有效降低土壤盐度和水体碳酸盐碱度,对提高盐碱地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公海灯光渔业资源高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以灯光渔业主捕渔业资源为研究对象,综合捕捞、渔场开发、资源利用等多学科领域,开展了渔场资源探查、商业捕捞品种开发、渔场渔情预测、资源评估与管理等研究。项目长期监测了主捕品种的种群结构和渔场变动规律;构建了基于多环境要素和实时船位的渔场预报新模型7个,实现精细精准预报;首次摸清了公海灯光渔业资源整体现状,并提出可持续利用建议。研究成果为公海渔业新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形成规模化灯光渔业产业奠定了科学基础。成果推广覆盖率超80%,2021—2023年累计直接经济效益6.4亿元。该研究成果对提升远洋渔业信息化水平、增强我国公海权益竞争力、实现渔业强国目标等具有深远意义。
本届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共15项,其中,科技进步奖12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青年创新奖3项。此次获奖充分体现了我所在水产科研领域的深厚实力与卓越创新能力。下一步,我所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与团队协作力量,聚焦盐碱水养殖、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关键方向,积极开展前沿性、战略性和关键性技术攻关,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为促进我国渔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渔民增收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科研处 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