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科学报】 中国远洋渔业科考:乘风破浪向深蓝

发布时间:2019-12-05

对研究人员来说,最令其兴奋的不是船的大小,而是船上先进的科学调查系统,包括科考支撑系统、卫星遥感与声像评估系统、海洋理化调查系统、环境生态调查系统、渔业资源调查系统,技术水平和调查能力均达到国际水平。

■本报见习记者 卜叶

“中国渔业科研调查船数量少、吨位小,远海科考能力弱,仅能满足近海的科研调查任务。‘一抹浅蓝’的主色调长期困扰着科研人员,‘驶向深蓝’是中国远洋渔业科考的心头之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高建芳说。

念念不忘,终有回响。历时5年多,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两艘3000吨级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蓝海101”“蓝海201”正式交付投入使用,弥补了中国渔业科学调查船长期匮乏的现状。

高建芳表示,“蓝海101”“蓝海201”将为渔业资源管护、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拓展远洋渔业发展空间、提高国际渔业事务话语权、维护国家海洋渔业权益,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兴叹:“一老一小”很吃力

“长期以来,中国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只有一艘调查船,这艘船还是1984年挪威赠送给中国的,叫‘北斗’号。这艘船上产出了中国海洋渔业的众多重大成果,获得过3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但一艘使用30多年的老船,远不能满足新时期海洋渔业发展的需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唐启升告诉《中国科学报》。

由于中国远洋渔业科学调查船的缺位,我国只能通过生产渔船开展极为有限的渔业资源探捕调查,科学数据掌握不足,系统性、科学性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渔业谈判中的认可度低,严重影响中国在一些国际渔业组织中的话语权,比如美洲热带金枪鱼委员会(IATTC)、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等。高建芳介绍,国际上很多公海领域渔业权益的获得都需要通过国际海洋组织,提前掌握公海渔业资源信息很关键,调查船是获得资源信息的有效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借船”出海之路也不可行。高建芳介绍,中国虽然拥有“东方红”系列、“向阳红”系列、“大洋一号”等科考船,但这些科考船偏重地质、大气等领域的研究,缺乏渔业资源调查、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设施。

争取公海权益,科技先行,中国必须建造渔业资源调查船。从2002年起,唐启升等人开始呼吁加强渔业生产和管理建设,建造中国的渔业调查船。近几年,我国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交付使用,填补了中国自主建造渔业调查船的空白。“‘一老一小’撑起中国渔业调查的大帆依旧很吃力,渔业调查船的建设脚步不能停。”唐启升表示。

捕获:绘制“生态地图”

自2014年调查船建造任务立项后,高建芳等人走访调查了多艘国内外科考调查船,吸取经验,展开自主设计建造工作。

据了解,“蓝海101”“蓝海201”建造费用、设计、搭载装备一致,调查船总长84.5米、宽15米、总吨2883、满载排水量3289吨、续航力10000海里、最大航速15节、自持力60天、定员60人,可在除南北两极冰区以外的海域承担渔业科学调查。调查船投入使用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东海水产研究所负责运维管理工作。

对研究人员来说,最令其兴奋的不是船的大小,而是船上先进的科学调查系统,包括科考支撑系统、卫星遥感与声像评估系统、海洋理化调查系统、环境生态调查系统、渔业资源调查系统,其技术水平和调查能力均达到国际水平。

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所渔业环境室副主任周进不无兴奋地说,“蓝海101”“蓝海201”调查船提高了数据获取的效率,比如在渔业资源生物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识别中,需要综合考虑海洋生态学、环境科学、物理海洋学等多领域数据,而此类综合性数据的获取通过租用社会船只或简易调查船很难实现的。

此外,他认为,以往依赖临时租船开展调查获得的数据数量不一、质量也存在差异,因此相关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较差。“蓝海101”“蓝海201”的使用,能够提高数据质量,数据信息的有序积累还有望拓展原有研究领域。例如目前的海洋生态预警预报研究的开展,需要多方面、高质量数据的集成应用,这样才能提升预警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除了构建数据库,“蓝海101”“蓝海201”还有望绘制一张“生态地图”。东海水产研究所遥感信息室主任樊伟表示,调查船安装的船载遥感接收系统,能够连续获取调查海域的离水辐射率、遥感反射率等海水光学参数信息,反演海表温度和气象,实时获取鱼类栖息环境信息,海天一体,了解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

整体看,“蓝海101”“蓝海201”能够进行绝大部分海洋学科的研究,包括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基础研究及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应用研究等。

共享:海上流动服务平台

除了先进性,“蓝海101”“蓝海201”在节能环保、人性化方面也可圈可点。据了解,两船配备智能燃油优化节能系统,平均节油达9%左右,巡航航速比常规船型节能约21%,高速航行时节能约15%。船员居住舱室的噪声指标控制在55分贝以内,相当于一般人类居住区的声音大小。同时,两船配备减摇水舱,减摇效果约40%,为随船研究人员提供高质量的科研、休息环境。

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周进表示,登船体验该船的功能设施后,各设备系统运行均已达到预期,舒适性也高于一般船只。研究人员与船载科考设备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相信调查船的功能将会得到充分发挥。

研究人员如何申请两船的使用呢?周进表示,“蓝海101”“蓝海201”的使用费用对于单个课题组来说是无比昂贵的,为了提高使用效率,多个课题合作或申请重大专项有望促进两船的使用。

高建芳介绍,“蓝海101”“蓝海201”将通过共享共用机制,为中国海洋渔业科学研究、国际渔业科技合作与交流、海洋渔业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公用的海上流动服务平台。

在获取海洋资源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海洋生态环境,关注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平衡好资源获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

唐启升强调,海洋生态系统是复杂和难以预测的,海洋环境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研究人员依靠实验模型预测海洋是片面的,提出解决海洋问题的方案有待商榷,目前人类急需密切关注海洋变化,积累高质量的海洋信息数据。


(稿件来源:《中国科学报》,2019年7月9日,第6版: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