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渔业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际渔业动态 > 正文

《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生效 遏制海洋汞污染

发布时间:2017-09-11

《关于汞的水俣公约》正式生效

为海洋汞污染 戴上“紧箍咒”

据联合国网站报道,8月16日,《关于汞的水俣公约》正式生效。该公约是世界上首个旨在控制和减少全球汞排放的国际公约,目前已有128个国家签署,其中74个国家已经批准。该公约的主要规定有:禁止开凿新的矿山生产汞;原则上在2020年之前停止含汞的电池、荧光灯等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分析称,该公约的正式生效,将为全球海洋汞污染系上“紧箍咒”,以有效遏制海洋汞污染的扩散和蔓延。

汞污染威胁全球海洋

汞及其化合物属于剧毒物质,在大气中具有停留时间长、能远距离扩散的特点。汞的这一特殊性质导致其可以被传输到距排放源很远的区域,甚至可传输到远离任何排放源的南北极地区,因此汞被列为全球性污染物,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国际法讲师陈奕彤分析说,汞污染对海洋所造成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对海洋环境及海洋生物资源的威胁等方面。早在1972年,旨在防止海洋倾废和污染的《伦敦公约》就已将汞及其化合物列为严格禁止向海洋倾倒的物质。据统计,全球海洋系统约有91%的汞污染来自大气中的汞沉降(包括降水作用),9%的汞污染来自陆地河流与直接排放。全球每年通过河流向海洋输入的汞大约380吨,每年通过地下水输入到海洋的汞约100吨~800吨,海底热液口贡献了大约600吨的汞。

陈奕彤说,汞可以聚集在海洋生物中,例如汞富集水域中的金枪鱼、箭鱼、鲨鱼和鲭鱼体内的汞含量能达到水中汞含量的1万倍。目前,汞污染在鱼类中已非常普遍,随着海洋温度的上升,汞在海洋哺乳动物中的生物累积也会随之增加。

北极地区尤为严重

在全球范围内,汞污染对北极地区的影响尤为严重。据统计,北极的汞含量目前正在上升,估计北极地区每年约有200吨的汞沉积。

据陈奕彤介绍,北极地区的汞污染水平一直远高于全球其他地区,但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北极的汞污染主要来自于降雨和降雪。随着近年来科学家对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发现气态汞是北极地区汞污染的主要来源。

气候变化加剧了北极地区的汞污染。北极苔原带的土壤是全球气态汞的最大聚集地。气态汞随大气环流到达北极,被植物吸收并聚集沉积在土壤之中。在夏季或植物脱落死亡时,汞融化渗入河流和水道中,并最终流入北极水域。

气态汞的主要来源是煤炭燃烧、采矿等的工业生产。随着北极地区气候变化不断加剧,北极陆地及周边水域中的汞会愈发增多,这对当地居民健康、北极渔业、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与利用将造成严重威胁。

据陈奕彤介绍,为了防治北极地区汞污染和《水俣公约》缔结生效,北极理事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2011年,北极理事会就发布了题为“北极的汞”的评估报告,在《水俣公约》谈判初期使人们认识了危害、促进了共识。该理事会下设的北极污染物行动计划工作组随后也发布了减少北极国家大气中汞排放的措施。2013年,北极理事会监测与评估计划工作组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发布了“全球汞评估:来源、排放、释放和环境运输”的技术背景报告。2013年5月,北极理事会发布的《基律纳宣言》中,又强调了减少汞排放以保护北极脆弱的生态系统和海洋环境的重要性。2017年5月,北极理事会发布的《费尔班克斯宣言》再次强调并鼓励所有《水俣公约》缔约方实施该公约。

从源头遏制汞污染

陈奕彤认为,《水俣公约》是全球第一个专门针对汞化合物的国际公约。该公约着眼于在工业生产中逐步减少汞的使用,直接卡住汞污染的源头,因此对海洋和极地的保护更有针对性。

据她介绍,不管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还是《伦敦公约》,都可以规制汞及其化合物。而相比于上述国际公约从倾倒角度管制汞排放,《水俣公约》的最大特点则是从源头上遏制汞污染。例如,该公约规定的禁止开凿新的矿山生产汞,在2020年之前停止含汞的电池、荧光灯等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等。

陈奕彤认为《水俣公约》的目的是逐步减轻全球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汞污染来源,其生效最大的效用就是可以对汞污染实施预防性措施,这有利于全球环境的可持续保护。但就目前来说,由于过去阶段内全球汞污染聚集量较多,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汞释放的速率还是会加快,极地和海洋中的汞污染不会因为该公约的生效而有明显下降。

尤其是北极地区,虽然该公约生效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到达北极地区的气态汞。但由于在过去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主要来源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气态汞已经在北极地区逐步积累和存储已久,而北极地区又是全球气温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在气候变化加剧的大背景下,北极地区的汞污染治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来源:中国海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