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渔业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际渔业动态 > 正文

增强极地认知 将“雪龙探极”进行到底

发布时间:2018-10-19

“极地冰盖全部融化将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60米,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市都可能成为‘泽国’!”

前不久召开的2018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科学家模拟南北极和陆地冰川全部融化,显示我国东部沿海多地将被完全淹没。虽然这恐怖的一幕在短期内并不会发生,却给人类敲响了气候变化的警钟。

极地埋藏碳或将释放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近日在韩国仁川发布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显示,如果气候变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预计全球气温在2030年~2052年会比工业化之前的水平升高1.5℃。到2100年前,全球海平面将上升26厘米~77厘米。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有关专家称,根据联合国这份报告,在全球气温升高1.5℃的情况下,世界中纬度地区的极端高温将比目前的高温增加3℃,北极在本世纪就可能出现夏季无冰的情形,现存70%~80%的珊瑚礁也将消失。

“目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的所有报告均指出,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高是造成气温升高的主要因素。”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在极地科学年会上说,目前我们对全球碳源汇格局的掌握远远不足,以至于尚无法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气候预测和天气预警服务。

最新研究表明,北极地区苔原冻土表层3米内总碳储量约为13300亿吨~15800亿吨。还有部分有机碳埋藏在北冰洋浅海陆架海底,总量尚无准确估算。

按目前的气候变化趋势,本世纪内将有约5%~15%的陆地苔原冻土埋藏碳以二氧化碳的形态释放到大气中。目前还缺少这部分碳源对全球碳循环格局影响的进一步观测、研究与分析,量化的速度和程度尚不明确。

我国极地认知仍有不足

秦为稼认为,我国对极地的认知仍有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积累的极地观测资料稀少,对影响大气、海洋和冰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机理认知不清。

以气象站为例,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与南极大陆环境相似,但西藏自治区有气象站点300多个,平均每平方公里2个。而南极大陆是中国国土面积的1.5倍,只有110个气象站点,相当于每平方公里0.07个。

以海洋站为例,我国大陆海岸线长度约1.8万公里,有海洋站(点)124个,每百公里0.7个。南极洲海岸线长度约4.5万公里,历史上存在过的海洋观测站共108个,平均密度仅为每百公里0.24个,且主要分布在南极半岛,存在大量的观测空白。

作为海洋观测的重要手段,全球海洋漂流浮标共有3966个,极地区域共249个,仅占6%。

考察船运行天数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秦为稼介绍,目前我国的“雪龙”船每年在北极开展考察海洋调查时间为50天,在南极为25天。发达国家极地考察船每年平均调查时间近300天。我国每年考察船时大约是他们的1/4,用于海洋学调查的船时大约是他们的1/20。

自2010年起,我国开始了“雪龙2”号破冰船的建造计划,明年上半年该船交付,这一落后局面将被扭转。

尽快加强极地观测技术研发

秦为稼建议,应当尽快加强极地观测技术研发能力,提高极地观测时空分辨率,发展新一代数值模式,使得对极地系统的认识逐步达到对中低纬度过程的认知水平,从而使气候模式对未来温度的预测在极区逐步收敛,减小预测的不确定性。

秦为稼认为,除应对气候变化外,地球系统科学的极地认知也必须继续深入研究。

极地是地球演变历史的一个窗口,是验证大陆漂移、海峡打开等全球性地质事件对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影响的关键区域,将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预测提供重要的依据和边界条件。

“极地在气候系统中占有至关重要地位,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响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秦为稼说,增强对极地的认知是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的需求之所在,“雪龙”仍须将探极进行到底。(信息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