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务公开 > 活动动态 > 正文

查阅“为民务实清廉”群英榜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

发布时间:2014-07-31

本所各党支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展示中央国家机关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近日,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在紫光阁、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央国家机关理论武装在线上开设“‘为民务实清廉’群英榜—中央国家机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展示”专栏,对近年来中央国家机关获得全国性荣誉称号的先进典型代表进行集中宣传展示。

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陈万权、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沈瑾两位同志入选先进典型。现将两人的先进事迹和栏目链接展示如下,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认真查阅学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以先进事迹为教材,弘扬为民、务实、清廉之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本职岗位,为“三农”事业科学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链接地址:农业部网站链接“群英榜”专栏地址:位于“滚动窗口”栏第4格。http://www.zgg.gov.cn/zhtbd_5658/zygjjgjxshzyhxjzgxjdxzs/

2014年7月21日

农业部陈万权同志先进事迹

俯首耕耘三十载 春华秋实喜丰收—

—农业部陈万权同志先进事迹

陈万权同志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现任院麻类研究所所长,兼任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研究协作组组长、欧洲和地中海禾谷类作物锈病基金会执委、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副会长、《植物保护》主编、《植物保护学报》副主编等行政和学术职务。

陈万权同志从事麦类真菌病害研究30多年。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或国际)重大科研课题1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8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件。其中,主持完成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成果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1完成人)。该成果2009-2013年间在全国8省(市、区)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近4亿亩次,实现了有病无灾和病害持久控制,每年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增收节支150多亿元,为国家粮食生产“十连增”和农民增收“十年快”做出了突出贡献。陈万权同志主编/副主编著作或论文集12部,合编/参编(译)著作10多部,主持制定农业行业系列标准8项,已颁布实施。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近200篇,其中SCI源期刊论文20多篇。近年来应邀做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大会报告20余次,培养研究生40多名。

陈万权同志心系“三农”,科研课题紧密结合国家的重大需要,他经常深入西北、西南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开展调查研究、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为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排忧解难,解决农业生产中植物保护科技问题。多次组织农业植保重大问题的调研活动,向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报告10余件,得到了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回良玉、国务委员刘延东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和政府部门的采纳。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与科研团队人员一道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10多万人次。工作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具有很好的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成绩十分显著,为我国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陈万权2012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和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2013年获得全国农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被《科学中国人》收录为封底人物;201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走出山区求学 又进深山奋战   

1962年9月,陈万权出生在长江沿岸山区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原西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从此他与农业植保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学习刻苦,成绩优秀。1983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从事小麦病害研究工作,一干就是30年。

刚到研究所工作不久,陈万权就被派往四川阿坝和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的发源地开展野外调查和试验工作。当时,对于刚出校门的陈万权来说,阿坝藏族地区和陇南黄土高坡的生活环境与家乡和学校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饮食、住宿和交通条件都比较差,由于小麦锈病发生在不同海拔高度地区,很多的地方偏远,无法行车,陈万权经常靠两条腿步行几十里山路,去远离城镇的藏族寨子开展调查和试验工作,由于时间紧张还经常吃不上饭,只能啃几口自带的干粮充饥,有时天晚了,就住在藏民的帐篷里过夜,时间久了,他的身上长出几个大疮,又痛又痒,难以入睡,但这一切都难不住陈万权,他依然坚持干下去。他不怕苦、不叫累,反而为自己能一出校门就有机会到科研一线锻炼,感到十分高兴和自豪。由于他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85年被评为中国农业可学院先进工作者,1986年又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共青团员。这一时期的艰苦调查实践,为他以后的科研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承前辈精神 力克条锈恶魔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随高空气流远距离传播的流行性病害,病害流行可导致小麦绝收。攻克病害的难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科学家们。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小麦锈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十分重视,1964年周恩来总理曾亲自指挥黄淮海地区锈病“歼灭战”。老一代植物病理学家经过几十年的共同努力,在上世纪80年代末完成了“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研究,查明了条锈病的越夏越冬区域和大区流行规律,对指导小麦锈病的研究和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成果于1987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陈万权也是这一成果的参加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在老一辈科学家取得基础研究成果上更进一步,握好接力棒,实现病害的持久控制,保障小麦的生产安全。这也是摆在陈万权等新一代科学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陈万权与同事们一道,继续对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对农业科研热爱的他,经常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坚持不懈的刻苦工作,科研成果很快就脱颖而出,最终成了新一代“解难题”的带头人。1989年,27岁的他便担任麦病研究室副主任,1993年还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随后,又先后去美国、墨西哥、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做访问学者和开展合作研究,国内外的科研经历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知识,开拓了他的视野,提高了他的科研能力和水平。2000年底他晋升为研究员,担任植物病害系主任, 2003年又担任了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和全国小麦锈病研究协作组组长,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对小麦条锈病的科研工作负起了全责。在取得前期成果的基础上,陈万权带领科研团队又确定了以下几项科研重任:一是要查明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的范围与作用,找到病害源头与治理重点区域;二是要研究揭示病菌致病性变异和品种抗病性“丧失”的规律与原因,培育持久抗病品种;三是要研发出病害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构建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病害持久控制,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功夫不负有心人,“解题人”不负众望。2012年底,一个让整个农科界振奋的好消息传来,陈万权作为主持人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项目,分别在2010年、2011年连获“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和“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之后,2012年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我国植保界近30年来唯一的国家级一等奖。   

凝聚团队力量 协同科技攻关   

在丰硕的成果中,从课题的总体设计到组织实施,作为一个组织者和第一完成人的陈万权,近20年来凝聚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啊!但他却很少声张,只是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做好每一件事。课题组的同事们提起陈万权都称赞他性格温和、低调,甚至有的人说他“没霸气”,然而却都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个有凝聚力的科学家和科研管理者,同他在一起搞科研很愉快。   全国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研究协作组,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立以来,一直没有间断工作,无论有没有项目和经费支持,都坚持不懈地开展科研协作活动,可称得上是全国农业科研大协作的一个典范。作为协作组组长的陈万权,他的凝聚力来源于他的以身作则和团结协作;来源于他对同事的善待和理解;来源于他对人的平等尊重和处事的公平公正;来源于他举重若轻、大处着眼和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正是在陈万权的身体力行和亲自带领下,协作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成绩突出,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称赞和认同。2012年,他带领全国协作组成员单位,通过激烈的国际竞争,成功在中国首次举办了“第十三届国际禾谷类作物锈病和白粉病会议”和“全球锈病协作网年会”。  

面对种种荣誉,陈万权的心却早已飞向了新的目标,他说得最多的是这样几句话:“大成果需要大协作,需要长期坚持”;“获奖只是我们工作的一个新起点,与小麦锈病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战争”;“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儿,当然要干好”。目前,病菌的变异问题还没有解决,还有很多理论性和技术性的难题有待深入研究,农业植保科研任重而道远。   喜看麦菽千重浪,朝着麦浪涌动的方向,他又启程了……

农业部沈瑾同志先进事迹

崇高的事业 无悔的追求—

—农业部沈瑾同志先进事迹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的是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对于所从事职业的尊重,一种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爱自己的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才可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未来。正是因为热爱,才能做到奉献。   

1993年,沈瑾同志来到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投身于我国农业农村事业。一直以来,敬业爱岗,无私勤勉,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应有贡献是沈瑾同志对于农业工程事业的理解。通过多年基层走访,沈瑾同志发现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以初级原料或半成品原料形态进入市场,产前、产中、产后脱节严重,产后大量农产品不能及时有效处理、贮藏和流通,造成了严重污染和浪费,大幅降低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价值,导致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值。作为一名从事农业工程的女性,怎样才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用己之长,推动农业工程的发展,为农业服务,为农民造福,是沈瑾同志时常思考的问题。   

工作思路的突破口源自于一次调研,那是在河南民权县走访一个花生种植户,种植户是一个70多岁的老党员,他蹲在地上抽着旱烟袋对沈瑾同志说:“现在不像以前啦,年轻人都出去了,剩下的就我们这些半截入黄土的还在种地,可我们种就种出个模样。我种了一辈子花生,研究了一辈子花生,为了让大家都有好收成,我成立这个花生协会,一天要走十几里地,手把手的教老哥哥老姐姐们种花生。这些年产量是上去了,但是有什么用呢,收回来的花生一遇上下雨天,全烂了。”不仅如此,沈瑾还发现花生收获时这些老人们都全靠一把一把的摔花生秧子,作为我国的花生主产区,每年几百万吨的花生基本上都是靠这些老年人摔出来的,而且由于没有合适的烘干设施,花生发霉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几乎达到威胁到我国食品安全的程度。沈瑾同志问他们为什么不使用机械代替部分人工呢?农户说,没有听说过有这种设备。沈瑾同志马上意识到,这种生产与应用的脱节意味着什么。而当农民渴求知识、渴求技术的眼神,也深深的打动了她。经过多次深入实际调研发现,沈瑾同志发现目前产后贮藏和加工落后,设施缺乏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发展的瓶颈之一:一方面,是广大农户和中小企业,因技术落后、设备简陋、信息闭塞而难以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是许多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苦于找不到市场,单位和技术人员,长期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于是沈瑾跑遍大江南北,组织专家研发并生产实用设备,开创了纯公益性的实用技术推广和科技对接活动的先例,并尽她所能向农民、向中小企业推广农产品加工技术,给农民兄弟搭建一座通往致富的桥梁。从那以后,沈瑾带领团队像推销员一样,跑遍大江南北,组织专家与企业对接。这一过程中她吃了不少苦头。很多农户和企业不理解,不相信有人会为他们无偿服务,对推广的技术和设备非常排斥,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在她从不轻言放弃,坚信他们最终会了解、接受这种模式。

坚定了沈瑾同志这种信念的是一个种植玉米的大户。沈瑾发现,我国目前粮食行业存在一个问题:国有大型粮库不论是从技术装备还是资金支持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体制的改变,每年农户手中的存粮已占到产量的60%,而农户的储粮技术却是极端落后甚至空白的。在一个粮食收获的季节,沈瑾来到了陕西省泾阳县,得知当地收获季多赶上阴雨连绵,由于没有合适的烘干设备,农民收获的玉米穗只能晾晒在场院里,一旦被淋就发霉变质,几分钱卖都没人要,农户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一年的收成就这样打水漂,沈瑾带领团队立刻为他量身定制了玉米穗烘储方案,赶在收获之前完成设备施工,并给与详细的技术指导。在沈瑾同志的帮助下,农户当年就收回成本实现盈利,等着收他家玉米的粮贩子排成了长队。这位农户喜滋滋的告诉沈瑾,他家的玉米已经成了当地的最高标准。“我们太需要您的支持和帮助了!”这位一米八高的西北壮汉,说到对沈瑾同志的感谢,不禁热泪盈眶起来。   

河南民权的花生种植协会,也因为沈瑾同志根据他们的需求配套了花生摘果机和花生热风烘房,而彻底解决了当地花生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了成功的经验,沈瑾同志又带领团队不断摸索改进,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推广的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特别是在新疆的大枣烘干项目进行时,正是和田地区情况不太稳定,一小撮宗教狂热分子在当地闹事,随时威胁着各族同胞的生命财产安全,沈瑾同志带领团队在这种复杂的形式下,克服了与当地维族同胞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等重重困难,在和田一待就是大半年,深入了解和田地区大枣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产后初加工的现状,以及对于大枣产后烘干、去壳、清洗、包装等技术装备的需求。筛选出建设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符合农民使用习惯、易学易懂、操作方便简单的产后初加工设施设备,特别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将太阳能热源的烘干技术引入了当地大枣加工企业,经过优化后的技术设备烘干的大枣与自然晒干的大枣比较,可降低浆枣率,提高大枣等级,提高大枣重量,保证大枣的商品价值,且烘干省工省时,成本较低。为了推广这种技术,沈瑾同志不厌其烦的解答当地农户的问题,调动各方资源积极筹措举办培训班,进行耐心细致的培训与推广工作,最终这些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符合农民使用习惯、易学易懂、操作方便简单的技术被当地人民群众接收,提高了维族同胞的收入,不光解决了大枣加工的难题,让农民享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也为维持当地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些年来,沈瑾同志的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贵州、甘肃、内蒙古、海南、云南、辽宁、新疆……随着工作的深入,一个更大的梦想在她心中开始萌芽。沈瑾同志希望更多的农民减少损失,更多的农民获取更大的收益。4年前她组织调研,编写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并上报农业部领导。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财政部在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中新增了5亿元,专项用于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这意味着,更多的农民将从中收益。在项目的助推下,农业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于2012年正式实施,项目计划5年投入30亿元对农产品产地加工设施进行补贴。2012、2013年两年已投入10亿元,惠及3万农户,新建设施5万座,目前仅马铃薯储藏窖一项,增加储量100万吨,从过去马铃薯15%-20%的损失率,降低到6%,减少损失11万吨。今年补贴资金已增至6亿元,在沈瑾同志的持续努力下,水稻、玉米产后烘储中心、玉米节能穗储仓等即将陆续进入补贴目录,真正达到了改变我国农产品产地加工产业现状的宏伟目标。   

近年来,沈瑾同志主持参加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业部“948”项目、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十余项;承担的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实用技术推广和技术对接工作,仅组织大型技术对接活动就有30多次,为中小企业解决了技术问题,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她还组建了“中国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网”,承办了“农产品加工业”杂志,为政府、企业、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沈瑾同志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中华英才奖二等奖”“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农业部“巾帼建功”标兵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多项。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就,沈瑾同志总是谦虚的说:这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这种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不断耕耘,始终将我国农业农村事业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的精神,正是沈瑾同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她作为农业战线上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将青春和热血全部奉献给了我国农业工程事业,既平凡又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