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4日下午,2019年度上海海洋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在华东师范大学隆重召开。其中,由我所副所长王鲁民研究员领衔完成的“远洋捕捞技术与渔业新资源开发”成果喜获2019年度上海海洋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陆建学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锈斑蟳人工繁育与种质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张胜茂副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北斗渔船船位数据挖掘与信息增值服务”成果分获2019年度上海海洋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远洋捕捞技术与渔业新资源开发”项目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下,针对我国远洋渔业产业技术瓶颈问题,以高性能装备和数字化信息为共性支撑,布局面向过洋、大洋和极地渔业特征的捕捞新技术与新资源开发。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与成果。重点研究了生态高效远洋捕捞与节能降耗技术,研发了国产化辅渔助渔装备,开发了远洋新渔场新资源,发展了远洋渔业信息数字化技术,实现了系列技术与装备的示范应用。项目研发新装备14台/套,拓展过洋性新渔场资源3种、大洋性新渔场1个,技术与装备在260余艘远洋渔船上示范应用,近3年新增产值46.38亿元。项目成果在推动远洋渔业技术升级、增强渔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维护和争取我国海洋权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锈斑蟳人工繁育与种质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围绕“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这一主线,查清了锈斑蟳种质资源特征,构建了亲本培育、饵料生物培养与营养强化、幼体和仔蟹培育等系列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实现了亲本培育存活率和抱卵率分别达94%和91%,工厂化苗种繁育单位水体大眼幼体产量达12358只/m3,土池养殖平均亩产达31.97kg/亩,并开展了国内首次锈斑蟳人工增殖放流,项目成果对保护锈斑蟳野生资源、丰富养殖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北斗渔船船位数据挖掘与信息增值服务”项目对北斗船位数据做标准化、格网化处理,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等识别渔船类型,根据不同作业类型渔船特点判断渔船状态,通过编程自动提取出网次,根据渔船作业轨迹提取航次,实现单船捕捞数据的信息挖掘;从渔船、渔业、渔场三个方面,实现渔船作业追溯、渔业安全捕捞、渔场捕捞强度属性参数等多船数据挖掘;栅格数据、文本数据、关系型数据统一离散化管理,实现渔船作业信息服务和渔船海况信息增值服务。其中构建的神经网络判断渔船类型模型,准确率达93.6%,发明了3种渔船追溯方法,实现了捕捞努力量、空间分布密度等信息增值服务。项目成果应用于浙江省象山县拖网捕捞量化、舟山梭子蟹限额捕捞等渔业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研处 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