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研进展 > 正文

我所在小黄鱼生态连通性与扩散模式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4-07-30

近日,我所东海渔业资源利用与养护创新团队在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生态连通性与扩散模式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主流渔业学术期刊《Fisheries Science》和《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上。助理研究员张翼为第一作者,刘尊雷副研究员和李圣法研究员分别为通讯作者。

题为“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Yangtze Estuary habitats for an “estuarine opportunist” fish: an otolith chemistry approach for small yellow croaker (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研究论文,通过分析东黄海小黄鱼耳石元素指纹特征,深入探讨了其在沿岸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栖息地利用模式。研究发现,尽管多元素指纹在精细空间尺度上的识别效果有限,但Ba元素可作为识别小黄鱼在河口生境的有效指示标记。据此分析吕四采集的小黄鱼成鱼样品,其中41%的样本显示有河口生境栖息的生活履历,且河口生活史主要发生在稚鱼阶段(约72%),而仔鱼阶段几乎未见,反映了小黄鱼特定阶段在河口生境的功能连通性。

题为“Unraveling dispersal of a coastal fish species in the juvenile life stage in the Yellow Sea using otolith chemistry”的研究论文,主要聚焦于小黄鱼幼鱼阶段的扩散模式,进一步揭示了幼鱼在近岸环境中的扩散行为,并识别出潜在的出生源。研究有3项发现,一是耳石元素显著的地理变异可以作为评估小黄鱼扩散的自然标记;二是小黄鱼幼鱼对育幼场的利用策略包括停留和扩散两个过程,且部分进入停留阶段的稚鱼会继续扩散,这可能与沿岸流有关;三是根据近核心位置元素指纹的差异,研究区域的幼体可能源自两个不同的出生源。上述研究证实了耳石元素指纹在近岸水域的自然标记潜力,为小黄鱼早期扩散研究提供了有力补充。

相关研究得到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的资助。

(东海渔业资源利用与养护创新团队张翼、刘尊雷)

四个采样点小黄鱼幼体耳石元素Ba/Ca值从核心至边缘变化

基于成鱼耳石元素Ba/Ca比值核心到边缘变化分析小黄鱼生境利用模式

基于小黄鱼成体耳石元素变化推测潜在育幼场生活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