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是“长江大保护”的关键生境之一,是渔业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的重要纽带。我所河口渔业生态创新团队聚焦长江口渔业生态环境,联合复旦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奥本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等国内外研究单位,近年来在国际期刊发表关于长江口湿地碳汇功能的系列研究成果,将其与物质流、能量流和生物体流进行链接,为推动“双碳”目标下的“碳汇渔业”研究提供新思路、新主张。
2023年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了题为Integrating monthly spring tidal waves into estuarine carbon budget of meta-ecosystems的研究论文,我所河口室高宇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斌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在滨海/河口湿地中,横向碳通量在水文过程中对河口区域的碳循环起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由于在河口水域动态变化的景观中进行每月或季节性的单日潮汐采样,导致从单日数据推断到月度或季节性结果存在挑战。团队创新性地结合了集合生态系统理论和方法,通过长江口湿地横向碳通量的为期一年的监测,连续数日监测了每月的大潮。研究结果突显了在集合生态系统框架中,横向水文碳通量在陆-水界面的湿地碳循环中的重要性。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无机碳(DIC)和颗粒有机碳(POC)在横向碳通量中表现出不同的响应,表明研究的河口湿地为DOC和DIC的净源,但却是POC的净汇。这一研究结果为河口湿地基于碳通量的生态碳汇功能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2024年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了题为Rooting meta-ecosystems with reciprocal lateral carbon and nitrogen flows in a Yangtze coastal marsh的研究论文,河口室高宇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斌教授和我所庄平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通过分析和评价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扮演的碳源/汇角色变化,表明水文活动导致的横向通量对能量、物质和生物体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流动具有关键的生态功能。为了深入研究多个空间流动过程的连接性,团队通过横向水文碳(C)和氮(N)通量的连续一年的监测发现,研究的滨海河口湿地不仅是可溶性总碳的净源,同时也是可溶性总氮的净汇,即单一的生态系统在集合生态系统框架中可同时发挥源和汇的作用。此外,输入与输出的C/N比的总溶解化学计量学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明确了将生态化学计量学原则整合到碳和氮流动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有助于更好地在集合生态系统框架下理解物理、化学和生态过程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为理解碳、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双向流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271658 和3207158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D0901200)、上海市自然基金(19ZR147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23TD14)等项目资助。
(河口与近岸渔业生态研究室 刘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