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研进展 > 正文

《长江中华绒螯蟹资源恢复关键技术》成果评价会在沪召开

发布时间:2017-03-29

2017年2月26日,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组织曹文宣、桂建芳、潘迎捷、李家乐、刘英杰、陈立侨、唐中文等院士专家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等联合完成的项目成果《长江中华绒螯蟹资源恢复关键技术》进行了评价。

《长江中华绒螯蟹资源恢复关键技术》项目在国家农业行业专项、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专项、上海市农委生态修复专项、农业部农财专项等10余项课题支撑下,历时13年,围绕长江中华绒螯蟹“资源衰退机理-增殖养护技术-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三个递进层次开展系统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项目发明了蟹类标志跟踪和行为生态学研究方法,率先研发了小型蟹类三维定位声纳标志跟踪专利技术,精确定位并掌握了繁育场位置和范围的变化规律;构建了高精度、高密度、全覆盖的资源监测技术体系,揭示了长江中华绒螯蟹资源衰退的机制,提出了放流中华绒螯蟹亲体以增殖繁育群体的新思路和技术方案;首创了以“柔性渔礁”为核心的繁育场生态修复和饵料生物增殖技术,修复了繁育场生境和生态功能,解决了繁殖群体的饵料需求;创建了以“漂浮湿地”为核心的栖息地重建技术,解决了从大眼幼体到幼蟹对生境的特殊需求,实现了全过程保护;构建了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种质评价技术体系,建立了亲蟹洄游行为和剩余产量模型,提出了“捕捞总量控制”、“捕捞地点限制”、“捕捞时间限制”的“一控二限”综合管控措施,为国家出台中华绒螯蟹资源养护和生态修复政策提供科技支撑,使长江中华绒螯蟹资源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

项目成果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6件、实用新型专利17件、软件著作权1件,撰写标准4项,发表论文56篇、专著3部。近年来长江中华绒螯蟹资源恢复成效显著,成果应用推广到全国10余个省市,经众多报纸、电视等媒体20余次深入报道,部分研究内容曾获得2015年上海海洋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2016年国家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促进了长江生态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总体居国际领先水平。

(河口渔业实验室 冯广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