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渔业报】渔业援藏结硕果 携手同心开新局

发布时间:2023-10-1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按照农业农村部援藏工作部署,扎实开展“第三极”渔业科学研究,因地制宜融入养殖新技术,推动当地渔业绿色发展,探索引进优质水产品和蓝色健康食品,促进西藏特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支持当地渔业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特色渔业援藏之路。

“鱼渔”兼授

助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援藏工作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的指导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统筹安排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按照援藏工作有关要求,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在养护好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指导西藏发展水产养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联合,成功研发第1代、第2代高原单元式养殖系统和智能“高原渔仓”智能养殖等多套高原设施化养殖设备,并积极开展设施养殖水体调控、鱼虾设施试验养殖和高原对虾越冬试验等,有关工作取得实效。

绿色发展是推动渔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通过与西藏宁算集团合作,实现“高原渔仓﹢数据中心”跨领域综合种养车间运行,有效减少能源浪费,降低了对周边环境的热污染,成为西藏首个“零碳”工厂化绿色综合种养模式的实践案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还积极发挥盐碱渔业技术领域优势,根据西藏地区地下水水型等,建立旱地农渔综合种养模式实验示范基地1个,对拉孜地区不同地表水、地下水进行采样分析,确定西藏地区地下水水型NaSⅡ型。结合基于生态调水的盐碱水环境控制技术,运用旱地的洗盐排碱策略,探索建立西藏旱地农渔综合循环农业模式,选择湘云鲫等三倍体经济鱼类,使亩产水产品达800斤以上,通过种植青稞、饲草作物使土壤盐碱维持在1.5克/千克以下,提高经济作物经济效益10%。同时,在西藏各地区开展温室经济鱼虾养殖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探索“跨区域、跨专业、跨业务”的农牧渔综合发展模式,前往日喀则市白朗中农圣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和拉孜旱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长期开展渔业养殖技术指导,帮助西藏渔业生产企业积累经验,助推西藏现代化绿色渔业发展。

要激发内生活力,必须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多年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加大人才培养,完善培训体系,努力为推动西藏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联合当地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并提供实地操作和技能锻炼的场所。与此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渔业知识培训、交流讲座,邀请专家进藏实地技术指导,提高从业者水产养殖基础知识和技术水平等。此外,与西藏当地院校合作,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渔业中。

“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渔业人才队伍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就有了希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始终坚持把人才援藏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要求援藏干部立足工作岗位,积极发挥带动作用,扎实推进产业援藏工作,做到不忘初心弘扬援藏精神、不负嘱托履行援藏使命,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贡献智慧力量。

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水产相关院校和地方院所共同援助下,成立了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建成了两个水产科研基地;组建了西藏渔业资源调查与保护科技创新团队、西藏土著鱼类健康养殖与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西藏土著鱼类重要功能基因分析和挖掘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特有鱼类增殖放流和种质资源保存迈出重要步伐。

不断创新

改善当地膳食结构

民以食为天。平衡膳食能最大限度满足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免疫力和生理功能需要,满足机体能量和营养素的供给,并降低膳食相关慢性病发生风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蛋白的需求不断扩大。水产品是优质动物蛋白,发展空间广阔,已逐步成为保障粮食安全、优化膳食结构和实现食物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的平衡膳食八准则,其中包括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由于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当地群众水产品食用量相对较低,存在优质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较少、水产品食用品种单一等问题。2022年,西藏水产品产量125吨,人均占有量0.03公斤,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积极推进优质水产品进藏,对于丰富动物蛋白供应,改善膳食营养结构,提高广大藏民身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当地水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探索引进经济水产品种类。2021年,在西藏自治区首次开展凡纳滨对虾“高原渔仓”绿色养殖模式优化及示范的探索,通过优化南美白对虾虾苗长途储运方法和交通线路,实现南美白对虾苗在高寒环境下的优质虾苗大规模设施暂养试验;2022年,探索形成适宜西藏、农牧民可接受的彩虹鲷、罗氏沼虾现代化养殖模式;2023年,在拉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高原渔业示范基地试养3万余尾三倍体湘云鲫鱼苗和彩虹鲷,并计划通过引进水产品加工企业,为西藏老百姓健康饮食和食品多样化需求提供新选择。

“为了提高当地群众水产品食用量,我们针对他们的饮食特点,逐步研发适合当地人口味的水产商品。例如,寻求餐饮、酒店合作开发香辣、酸辣等不同口味的鱼制品,以满足当地群众对美食的需求。同时,结合西藏地区的特色食材,如青稞、酥油等,创新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产品菜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农业农村部第八批援藏干部张忭忭介绍,“我们还加大了对当地水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特色水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公益广告、宣传册等方式,向西藏地区的群众宣传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让群众了解水产品对健康的益处,提高水产品的消费兴趣。此外,还将组织厨艺比赛、美食节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水产品。”

攻坚克难

保护水产种质资源

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做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西藏水生生物是我国宝贵资源,是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特有鱼类种质资源绝大多数是冷水鱼类,现有鱼类71个种和亚种,主要由裂腹亚科、条鳅亚科的高原鳅属和鮡科鱼类组成,其中20多个种数量大、分布广,具有较重要的渔业经济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加重、水电工程建设、人为过度捕捞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造成了西藏土著鱼类大量减少。与此同时,由于堤坝和水电站建设、鱼类生境退化及鱼类本身生长缓慢、性成熟晚等原因,西藏鱼类63个种和8个亚种中,极危、濒危、易危、近危的鱼类有23种(占到32.4%)。因此,亟须开展鱼类等水生生物养护工作。

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的指导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科学有效参与西藏渔业资源保护,支持土著鱼增殖放流,帮助西藏水产研究所承办西藏首次土著鱼类增殖放流暨科学放生科普活动,进一步加大保护西藏水生态科普宣传力度,普及科学放生等知识,协助西藏保护当地优质鱼类资源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针对西藏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的特殊情况,我们采用工厂化循环水方式对西藏高原裂腹鱼种质资源进行保护。”时任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曾表示,这既可加强西藏水生物资源保护工作,维护西藏水生生物多样性,又为西藏高原水生物制种基础性研究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推进西藏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促进西藏水产业、休闲业的转型提升,全面带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推西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坚守初心

同心携手共赴未来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援藏单位将强化责任担当,持续推动援藏工作走深走实,更好促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作出更大贡献。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提出:“2023年是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渔业援藏第二个五年的开始,我局将重点在西藏渔业养护和西藏发展水产养殖两大方面开展布局工作,并根据西藏渔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顶层设计,形成渔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张海波表示,在西藏渔业养护方面,重点保护西藏脆弱的生态系统。组织实施好“西南地区重点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专项,系统开展资源调查、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等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摸清家底,为资源养护提供基础资料;加强西藏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保存;科学开展增殖放流;继续加大执法力度,落实各类禁渔期、休渔期制度,查处各类违法捕捞案件,强化涉渔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落实生态补偿措施,共建水域生态文明。在西藏发展水产养殖方面,继续开展墨脱新光唇鱼、亚东鲑、黑斑原鮡、鲟鱼等苗种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开展西藏卤虫的加工和贮存工艺研究,提升卤虫相关产品品质,拓展卤虫产品市场;构建和推广适宜高原地区的养殖模式和尾水治理模式,推动西藏苗种、养殖、加工等环节生态链的发展和完善。

“西藏渔业发展不仅仅需要各方面持续的帮扶,更需要建设培养自己的渔业人才队伍。”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旺久表示,期望继续推进交流合作,加大渔业科技支持力度。整合水科院、推广总站、有关大学等方面的科研资源,支持西藏要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推进渔业人才的柔性引进,培养本土渔业发展团队,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第二个五年规划已经开始,西藏渔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要迎头赶上我国现代渔业的快速发展,期望渔业渔政管理局、相关的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能继续扶持和支援西藏的渔业发展,在养护西藏水生生物资源、开发本地渔业资源和渔业产业发展上继续给予帮扶,开展循环水养殖技术开发,让西藏天蓝水清环境美,为西藏老百姓食品多样化需求提供新选择。”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方辉表示,在当前的新发展阶段,研究所将以绿色生态理念为指导,立足西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进一步探索“高原渔仓”为基础的可控式水体养殖。因地制宜地推进尾水生态利用先进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发展当地特有鱼类健康养殖模式,推动高原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研究所将继续开展渔业资源及鱼类数据的收集工作,进行野生鱼类种质调查和保存,加大本土鱼类品种资源繁育的研究力度,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同步双赢。同时,将大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以加速西藏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

(稿件来源:《中国渔业报》,2023年10月16日,第4版:专题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