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我国是人口大国,树立大食物观对解决好我国14亿人民的吃饭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来自江河湖海的“蓝色食品”,更是大食物战略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已经连续35年位居世界第一,水产品为我国居民提供了1/3的优质动物蛋白质来源,是居民日常膳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日益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为满足市场需求,国际水产品认证标准如最佳水产养殖规范 (以下简称“BAP”)认证体系和海洋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MSC”)认证体系被引入中国,并得到迅速推广。我国目前缺乏对标国际的自主水产品认证体系,在服务可持续发展、优化养殖规划、提升产业链价值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与我国水产品生产和进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不相符。因此,打造我国自主的蓝色食品认证体系,是促进产出安全优质水产品、贯彻落实“大食物观”理念和“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举措。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方辉在2024年11月14日举办的“2024中国水产品大会蓝色食品认证和市场准入论坛”上提出,“蓝色食品认证计划”由多家单位共同发起,对标国际先进认证体系,已在2家水产龙头企业开展认证试点工作。“蓝色食品”可向32亿人供应优质蛋白质,其重要性已成为全球共识。
日前,记者就提升蓝色食品认证体系的市场认知度和推广我国自主的蓝色食品认证体系等相关问题采访了东海所的相关专家。
推动蓝色食品认证是落实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
“蓝色食品”向人们供应了优质蛋白质,不仅改善了人类膳食营养,还支撑着8亿人的生计,具有低碳排放、碳汇等多种优势。通过对近4000种水生动物食品类群的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各种营养素的平均值来看,大多数蓝色食品比猪肉、牛羊肉和鸡肉更有营养。据统计,2023年,我国“蓝色食品”原料总产量高达7116.17万吨,比2022年同比增长3.64%;其中,养殖产量5809.61万吨、捕捞产量1306.56万吨,总产值达3.27万亿元。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为,中国有可能通过打造更可持续和对环境友好的渔业及水产养殖来满足国内人口需要,这将为构建全球未来的粮食安全作出有效示范。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3—2030》提出,“蓝色食品”不仅是我国粮食安全总量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面向健康中国2030需求的营养高地。
随着我国科学和社会的进步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质量安全、品质优良、营养健康的食品需求大幅提升,如何满足营养均衡与营养过剩的矛盾成为消费者的关注焦点。因此,推进蓝色食品认证体系建设对于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大食物观战略、解决当前全国渔业发展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提高优质水产品供给比重、实现数量与质量并重、健全标准体系的有效措施,更是实现国际认证标准对接的重要支撑。这项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水产品国际接轨和贸易谈判,推动国际贸易和提升企业出口竞争力,还为推动我国蓝色食品可持续发展、实现数据标准化和保障数据安全提供体系保障。
深耕蓝色食品认证 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在2023年10月27日举办的第一届“蓝色食品”发展研讨会上,东海所加工室主任郭全友提出:“市面上大黄鱼的价格参差不齐,每斤上至几千元,下至几十元,卖家都在给自己的产品打广告,消费者该如何辨别产品好不好、好在哪里,如何评价、如何规范,是业内关注的焦点。”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新鲜美味、营养健康和绿色有机等优质产品的需求也日趋提升,然而我国“蓝色食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出现了品质差异大、优质品占比低、市场价格混乱、生产过程不规范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优质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因此,提升“蓝色食品”全链条质控技术、打造全程认证体系,对实现我国渔业蓝色转型、保障优质水产品供给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2022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共同牵头发起成立了“蓝色食品认证委员会”。该委员会致力于开展蓝色食品认证中的重大战略、基础研究、共性技术、标准制定、应用推广等工作。东海所具体负责打造“蓝色食品认证体系”,该体系是由国内优势“产学研”单位共同建立、可与国际认证体系对标的我国水产品品质评价与认证体系。
蓝色食品认证体系范围涵盖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规范、加工运输、保鲜保活、品质评价和全程认证等。针对养殖、捕捞代表性品种(如鱼、虾、蟹、贝、参等),重点聚焦“种、养、饵、加、销”的路径,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示范应用、标准认证等层级开展系统研究,基于养殖或捕捞链影响要素,延伸至供应链,构建四维(即关键环节、核心因子、支撑要素、认证方法)认证体系,实现产品全程的可溯、可控、可评、国际互认。
东海所副所长郑汉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我国的蓝色食品认证体系构建了养殖大黄鱼质量等级评价及追溯技术体系和《养殖大黄鱼认证标准指南》,通过有效融合大黄鱼产业中“养殖、加工、流通”等上下游标准,搭建出一个链条覆盖、易于操作、便于推广的认证体系。2023年、2024年分别举办了蓝色食品发展研讨会、蓝色食品圆桌会、中国水产品大会“蓝色食品认证和市场准入”等研讨会,东海所与BAP等机构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在温州和宁德2家水产龙头企业开展了认证试点。东海所始终致力于蓝色食品认证的研究与推广工作,目前已开展了大黄鱼全链认证试点示范,重点涵盖大黄鱼优苗认证、养殖规范、等级判定和冷链物流等核心环节,同时,还对10多家大黄鱼苗种和养殖企业进行了优质苗种、商品鱼等级试点认证。此外,还增加了南极磷虾、虹鳟等大宗品种全链品质评价和认证体系研究工作。2024年11月,受宁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宁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东海所编制了《宁德大黄鱼产品标准蓝皮书》并正式发布。该蓝皮书是全国首部大黄鱼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蓝皮书,为生产者、消费者和管理者全面了解大黄鱼产业标准化状况,推进标准研制与示范、规范生产、服务市场和政府决策等提供了支撑。
“与其他认证体系相比,蓝色食品认证更加强调自愿性,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满足企业优质优价、提升品牌价值的需求,也能让消费者吃得更好、更放心。”在郭全友的愿景里,随着我国蓝色食品认证体系日臻完善,未来可以实现和其他跨国认证体系互通互认,进而提升中国“蓝色食品”的国际竞争力。
推广我国自主的蓝色食品认证未来可期
蓝色食品认证的市场认知度有待开发和提升。众所周知,认证项目首先需要被看到,才能进一步被了解、被接受、被要求。目前,蓝色食品认证仍处于项目初期,认证企业的数量有限、认证产品在市场的曝光度有限。如何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蓝色食品认证,让更多水产品享受到蓝色食品认证的红利,是目前推动蓝色食品认证体系建设的瓶颈。
对中国普通消费者而言,认证仍是新鲜事物。据BAP中国办公室在2024年进行的线上调查显示,有机和绿色仍是消费者认知度较高的认证标准,市场认知度是BAP认证体系和MSC认证体系的2倍以上。但中国消费者普遍不清楚各认证标准之间的区别,对3000余名消费者进行调查发现,近九成消费者希望了解更多关于水产品认证的信息,这为蓝色食品认证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土壤。
郑汉丰表示,推广我国自主的蓝色食品认证能够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优质水产品带来的实惠,是蓝色食品认证委员会未来一段时间主要研究的方向,前景可期。东海所作为国家级综合性渔业研究机构,正针对产业发展需求,集中优势力量与资源,系统规划和开展适于养殖良种培育与养殖水产品评价体系建设等创新性工作。目前,大黄鱼抗流、优质新品系已培育至第二代,东海所正在构建与其相关的大黄鱼蓝色食品认证体系与标准。
方辉表示,下一步,东海所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科研投入力量:一是打造完善的标准体系和认证流程。按照蓝色食品“苗种优选或捕捞品种—养殖规范或捕捞规范—处理加工—冷链贮运—全程认证—推广应用”的路径,在广泛吸纳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大黄鱼生产、加工、流通等全链条的蓝色食品认证体系,实现全链条关键要素全覆盖。同步推进南极磷虾、虹鳟等大宗品种全链条认证标准体系,并计划以团体标准形式发布。二是做好认证试行推广工作。蓝色食品认证委员会成员单位依托自身优势与前期基础,遵循大黄鱼先行先试的原则,通过模式复制、全面推广的思路,将“两鱼(大黄鱼、虹鳟)”“两虾(南极磷虾、南美白对虾)”“一蟹(中华绒螯蟹)”蓝色食品认证工作进一步做深做实。三是建立完善的品质保障体系。通过区域品牌示范引领作用,把更多水产品种纳入蓝色食品认证中,让更多优质水产品成为消费者餐桌的“常客”。四是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对接,打破国际认证体系壁垒,实现互通互认,提高蓝色食品认证体系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