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是传统名贵中药材,也是珍稀观赏鱼类。全球海马自然资源自20世纪90年代末急剧下降,2004年海马属所有种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中,我国也将海马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我国海马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目前年需求量已超过500吨,因此将规模化养殖海马纳入药典、开拓海马精深加工市场,成为海马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日前,记者对海马科研领域一线专家进行了深入采访,并赴山东省日照市、青岛市对海马养殖企业进行了走访。
海马养殖科技先行
我国是最早开始海马人工养殖的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南方海水养殖场开始尝试三斑海马和库达海马的人工试养,并取得成功。70年代后,我国南北沿海出现了一轮海马养殖热潮,但总体受限于对海马基础生物学知之不深、病害易发、幼苗存活率低等原因导致难以获益,我国本土几个海马种的生产性养殖至今未有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张东研究员告诉记者,我国高度重视海马规模化人工养殖的发展,一是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二是为了保护海马野生资源,提升我国在濒危物种保护负责任大国的形象。21世纪初,以东海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再次聚焦于海马规模化人工养殖,从基础研究入手进行技术研发,解决了长期制约海马规模化苗种生产和培育的难点,并创建了多种养殖模式,成功实现了海马苗种的规模化生产。2015年起,我国沿海又兴起了一轮海马养殖热潮,主养品种分别是从北美洲引入的线纹海马和从澳洲引入的膨腹海马。这两种海马分别在我们南北沿海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截至今年5月,我国已经有100多家规模化海马养殖场,预计2024年全国的海马年养殖产量将达到干品100吨,产值8亿元。未来五年内有望达到500吨,产值40亿,可初步满足海马市场需求。
东海所是我国海马规模化人工繁育和养殖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也是我国海马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的理事长单位。该所水生动物行为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林听听副研究员表示,自2009年线纹海马从美洲引入国内后,团队全力聚焦于海马规模化人工繁养技术和养殖模式研究,以线纹海马为主要研究对象,先后研发了海马优质亲本评估筛选技术、配对技术、优质产苗技术、体质复壮技术、停产亲本促复产技术,实现将亲本交配率由传统不足50%提升至了80%以上;研发了海马幼苗饵料强化技术、生态节饵投喂技术、病害防控技术、低质苗分选培育技术等,幼苗成活率由传统不足20%提升至了60%以上;创建了开放式微流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幼苗阶段静水养殖以及池塘与其他经济种套养等多个模式,实现了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和养成。目前,该成果已在海南、广东、福建、山东等地进行转化和应用,各应用点均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截至目前,东海所作为第一专利权人获得海马养殖相关发明专利16项,其中,普通许可转化10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海洋科技二等奖和大北农科技奖二等奖各1项。
今年55岁的青岛清源海马产业园负责人赵超说起自己在海马保种育种方面做的工作感慨万千,他从2008年开始在海南试养库达海马品种,可以算是我国很早一批投身海马保种繁育工作的养殖户了。也正是因为当时在海南做的海马保种繁育、迁地保护等工作,在间隔多年后,为他在青岛市重新开展海马养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让他更加懂得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他说,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是渔业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目前,产业园区所开展的良种保育选育工作,有计划地挑选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个体规格大的膨腹海马进行留种,还会定期引入海马亲本在场内进行配对选育,建立起海马繁育体系,防止种质退化,日益完善的现代工厂化养殖设施为优质水产品种选育提供有力支撑。
摸着石头过河的海马养殖户
“都是从零开始,为什么不从价值高的开始呢?那就养海马吧!”日照九源水产养殖公司负责人张晓说。今年37岁的张晓,从工业行业转行到水产行业,谈起自己4年养殖海马的经历,滔滔不绝。这个养殖门外汉一路摸着石头过河,历经坎坷,如今也算半个专家了。2021年,张晓开始流水养殖膨腹海马,当年,他购买了2000尾亲本进行养殖繁育,由于缺乏经验且海马苗种开口饵料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当年4月第一批孵化的3、4万尾苗种最后只剩下了5000尾,而亲本到8月仅剩下了18尾,可以说损失惨重。到了2022年,第一年繁育的苗种开始产苗,每月苗种产量达100万尾。而在10月,由于低温,养殖的线纹海马出现大量死亡。2023年,张晓结识了东海所张东研究员,在其团队的技术指导下,通过对养殖水质进行调控处理,并根据海马生长周期改变投喂量和调整温度,极大提高了育苗和养殖过程中的海马成活率。今年,从育苗到养殖,逐步步入正轨。已形成10000平米约500个养殖池的现代化海水工厂化养殖、育苗、暂养大棚规模,新的养殖大棚也正在扩建中。他还向记者展示了正在建设中的尾水处理池和尾水处理装置。
张晓说:“时间成本就是养殖成本,关注好养殖的时间节点,重点在投喂、温度等方面加强管控。目前,养殖体系已经建立,能确保海马的养殖活体饵料供应,不使用抗生素,保障海马的生态、健康养殖。我对养殖海马很有信心,前景也很乐观。”
在清源海马产业园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里,记者看到,相较于室外30℃的天气,养殖池里18℃的养殖水温恒定,膨腹海马活力十足。据介绍,引入车间的海水经过过滤杀菌等处理后,控温至适宜温度后进入养殖池,排出的养殖水经过逐层过滤和生化池净化后,大部分水会循环进入养殖池重新利用,剩下的一小部分尾水也会经过严格处理排出。赵超告诉记者:“从传统渔业向设施渔业转变,循环水工厂化养殖优势明显,是未来海马大规模养殖的趋势。一是工厂化养殖受自然灾害影响小,便于操作管理。二是循环水养殖对养殖尾水进行了专门处理,废水排放对环境污染低。三是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可以更好地让养殖用水达到海马生长适宜的水质和温度,海马品质有保证。四是多层车间立体循环水养殖技术工艺,养殖密度高,单产高,经济效益好。目前,公司率先实现了国内膨腹海马规模化养殖,预计年产成品海马1000万尾。”
据张东介绍说,海马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养殖与经营利用需办理《水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证》与《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现在已二证合一),需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和办理。目前,包括饵料、水电、苗种、人工等养殖成本,折合单尾海马养殖成本为8元左右,干品销售价格为15—16元。
开拓海马产业新市场
8月9日一早,在张晓的海马养殖大棚里,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3000尾海马苗种将打包发往福建。张晓说,要赶上连云港上午的航班发走,每次都是从早晨6时就开始打包了。通过捕捞称重、打包充氧、在保温箱里放置冰冻水瓶等,保持苗种的活力。这批“小种马”体长7—8厘米,养殖两个月后就能进行繁育。
海马作为传统较为名贵的中药材,近年来,其市场需求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趋势。据调查,目前年消费量约为600吨,预计未来随着产业链的完善和供给能力的提升,年消费量有望超过2000吨,产业链产值将超过300亿。
张东告诉记者,根据国家药监局网站统计信息,我国现有含海马的中成药批文100余个,涉及70余家医药企业。因此,保守估算,药用海马年用量应该有250—300吨。然而,由于药典海马人工养殖技术尚未突破,我国大量养殖的线纹海马和膨腹海马尚未被列入药品标准,目前绝大部分药用海马皆来自走私,对我国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据估计,我国海马年养殖产量干品仅100吨,如果可以将养殖海马引入药典,那么海马产业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机遇。
长期以来,有关海马的药用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典种。随着海马养殖的发展,非药典种的研究也逐渐增加,特别是国外的研究。近年来,膨腹海马在韩国养殖兴起,韩国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膨腹海马,我国学者对我国的主养品种之一的膨腹海马也逐渐重视起来。韩国企业已开发出以膨腹海马为原料的产品在市场销售,美国也研究出以海马提取物为主成分的抗癌药和促生长产品,已获得加拿大药物批文。
根据公开报道,药典和非药典种的脂肪酸、氨基酸、甾醇、核苷类种类差别不大,但含量不同。目前,非药典种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膨腹海马。动物实验表明,从膨腹海马中分离的多肽具有护肝、促进睾酮分泌、治疗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抗衰老、治疗氧化应激相关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线纹海马可能用于治疗抑郁症。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看,非药典种的药效和药典种无明显差异。
张东建议,一是应尽快组织科研力量,积极推进养殖海马国家药品标准(外来物种不能建立地方标准)和新食品原料的科学研究。二是从家庭作坊式发展向规模化、设施化转变,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三是海马养殖受水质、温度、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中国能够满足海马养殖条件的区域有限,而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等诸多海洋国家,具有较好的自然资源。更需要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融合,走出国门,到更加广大的空间中发展。
赵超说,现在并不建议太多养殖户投身到引进种的海马养殖产业中,因为目前引进种海马仅作为农副产品进入市场经营销售,真正的相关产业市场尚未打开。那么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和了解海马的医用功效和保健功效成为养殖海马市场开拓的重要环节。希望政府为引进种海马深加工给予政策支持,让引进种海马养殖能够从农副产品初加工进入精深加工领域,以市场发展倒逼养殖业发展,为海马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带来更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