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章迪思
香喷喷的日式烤鳗鱼,是众人喜爱的佳肴。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道菜的原材料——日本鳗鲡,可谓来之不易。由于全人工繁殖技术尚未突破,日本鳗鲡虽然已经实现人工养殖,但其关键的鳗苗依然“靠天吃饭”,导致每年产量受自然因素制约。目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研究所正尝试让成年鳗鲡背上卫星通讯标志游到海洋中繁殖,收集与之相关的地理位置、水深、温度等信息,为下一步的人工育苗打基础。今天,首批戴上标志的成年鳗鲡将被放回长江口。
日本鳗鲡是一种洄游鱼类,出生于海洋中,到春季洄游到江河口,然后上溯到江河湖泊中生长,待性成熟后再回到海中产卵。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介绍,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弄清日本鳗鲡的繁殖位置以及环境特点。日前,记者提前走进实验室,探访背负 “科研重任”的鳗鱼。只见它身上佩戴着一个类似于麦克风形状的电子器件,这就是脱落上浮式卫星通讯标志(简称PAT标志)。鳗鱼回到水中、游向海洋繁殖,PAT标志会自动进入工作状态,采集科学家所需的信息。一定时间之后,标志自动脱落浮上水面,内置的卫星发射器通过卫星信号向科学家发回存储的数据。利用PAT标志放流技术研究日本鳗鲡的繁殖特性,这在国际上还是首次。
PAT标志个头不大,含金量却很高,研发成本高达5000美元/枚。东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和美国的研发公司专门对原有技术进行改进,使标志更轻巧不至于妨碍鳗鲡的正常游动、又能在水深2000米处正常工作,同时信号抗干扰能力也大大增强。
鳗鱼养殖是我国特种水产养殖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中国出口的鳗鱼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最高可达82%,是世界最大的鳗鱼养殖生产国。养殖区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的沿海地区,长江口是鳗苗的主产区。如果不再单一依靠天然苗种,将对整个鳗鱼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