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旧貌换新颜,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以前去国外,我们总是羡慕人家的科研条件;现在再去发达国家参观、学习,心里底气很足,科研环境和仪器设备一点不比他们差。”作为中国水产科研的“国家队”代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陈雪忠很自豪。
可就在几年前,东海所还是房屋年久失修,仪器设备陈旧落后的状况。“ 2000 年前后,科研所破败几乎到了极点,根本没有人愿意来工作”,东海所党委书记樊强国告诉记者。
“多亏了中央财政实施的公益性科研专项, 2006 年— 2012 年,‘修购专项'拨款 9334 万元;‘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拨款 3150 万元,对东海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陈雪忠介绍说,“十五”期间,东海所仅获得省部级奖励 5 项,国家级奖励为空白;“十一五”期间,所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6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23 项。如今的东海所,整体环境焕然一新,成为浦江西岸别具一格的建筑群落,被誉为“花园式”研究所。在“修购专项”的支持下,东海所开发了远洋渔业遥感信息服务系统,首次实现了我国远洋金枪鱼渔场的渔情信息服务,为远洋渔业发展提供了高技术支撑。
科研基础条件是保障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 2006 年,中央财政设立“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资金”,着力解决农业科研基础条件薄弱的问题。 2006 年至今,中央财政投入农业部部属 52 个科研单位修购专项约 29 亿元,实施了房屋修缮、基础设施改造、仪器设备购置和升级改造项目超过 1000 个,显著改变了农业科研单位面貌,切实强化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催生了重大科研成果。
依托修购专项,农业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中国水科院水产生物应用基因组研究中心 2011 年 5 月首次完成鲤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工作;其建立的基因组学硬件平台,提高了我国在世界水产生物技术领域的国际影响。
储备性、创新性科研成效显著,“孵化” 300 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如果说“修购专项”显著改善了科研条件,“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则对青年科研人员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
2006 年,中央财政设立“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十一五”共投入农业部部属 30 个科研单位 7 亿多元。
“我们的科研成果离不开基本科研业务费资金的资助。这是唯一真正由科研院所自主安排,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项目储备为主要目标的专项经费。”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所所长童光志表示。
2008 年, 34 岁的留美博士 李泽 君回国来到兽医所工作。“正担心拿不到课题没事可做的时候,所里给我们一个研究团队基本科研业务费 50 万元,进行鸭黄病毒疫苗研究。” 李泽 君说。鸭黄病毒是近年来水禽养殖中新出现的病毒,传染性强、危害大。 2010 年,该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2011 年获得农业行业专项和 863 疫苗研究专项支持, 2012 年又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支持。
“刚刚踏上科研道路的青年科技人员鲜有机会独立承担科研课题,专项的实施使他们获得了主持科研项目的宝贵机会,独立研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兽医所党委书记杨瑾说,约 20% 专项负责人在获得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后,成功申报各类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支持。
和兽医所一样,众多农业科研院所通过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的支持,已打造出“学科、人才、团队”为一体的科技创新模式,积极开展储备性、创新性和孵化性科学研究。据统计,农业部部属科研单位经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孵化新产生的科研项目经费超 2.8 亿元,共承担或参与了约 300 项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此外,专项实施对改进农业科研单位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等服务支撑保障效能,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