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科院海洋所黄、东海浮标观测站研制的多参数感应耦合垂直剖面综合观测浮标系统在荣成市石岛管理区东楮岛海域首次成功布放应用。
多参数感应耦合垂直剖面综合观测浮标系统是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的有益补充,该浮标除进行常规的海洋气象和表层水文、水质等海洋环境参数观测外,还采用先进的水下感应耦合传输技术,进行剖面水体中水温、电导率、深度、浊度、叶绿素、溶解氧、pH等环境参数的实时观测。
据中科院海洋所黄、东海浮标观测站有关领导介绍,如此全面的涵盖气象、海洋表层、剖面水体和海底的多参数综合采集浮标系统在我国黄海海域属于首次布放,它采集回的数据将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气象保障和海水科学化养殖等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
多参数感应耦合垂直剖面综合观测浮标系统和下一步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的应用,是对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观测形式和观测范围的有效拓展,使数据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必将为我国海洋基础学科研究的深入开展,取得突破性、创新性研究成果起到更加系统全面的支撑作用。
黄、东海浮标观测站依托2017年度修购专项购置的多参数感应耦合垂直剖面综合观测浮标系统,在山东荣成外海海域首次成功布放,进入6个月周期的试运行阶段,观测的海表和剖面水体数据每30分钟向陆基站实时发送一次,可获取连续、实时的长序列海洋环境数据。
目前,黄、东海浮标观测站拥有浮标观测系统18套(包括合作共享浮标系统),其中十米大型综合观测浮标系统6套,船型综合观测浮标系统2套,三米中型综合观测浮标系统6套,1.5-2.3米小型观测浮标4套,分布于我国的黄海海域和东海海域,主要进行海洋表层相关数据的获取,浮标系统上采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和传感器集成技术可实现数据获取的实时性、连续性和长期性。
针对近海水体研究所需的剖面数据却不能实现实时、连续和长期的有效积累,恰恰是精细化研究我国近海环境变化的重要数据保障,此次黄、东海浮标观测站通过2017年度修购专项采购并研制的多参数感应耦合垂直剖面综合观测浮标系统是海洋观测科学从水面观测走向水体剖面观测的有效技术手段,该系统既满足科学研究对海表、海气及其相互作用的观测需求,又通过先进的水下感应耦合传输技术实现了剖面水体中水温、电导率、深度、浊度、叶绿素、溶解氧、pH等多参数要素的长期、定点、连续、实时观测。
黄、东海浮标观测站除采用感应耦合模式实现剖面水体观测数据的实时、长期、连续获取外,在东海海域正在研制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旨在通过绞车实现剖面水体的数据长期稳定获取。(来源:中国海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