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陆儒德:评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发布时间:2020-11-19

作者:中国海洋网特约顾问陆儒德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人类将全面认知、开发利用海洋,海洋新概念、新事物不断涌现。2012年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新概念,我国于2017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海洋局共同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首次作为国家政策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由此推进了我国海洋城市新一轮的的规划与竞争。然而我国民众对此还十分陌生,所以探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内涵,分析它对我国海洋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一、正确理解“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012年挪威海事展、奥斯陆海运等知名国际机构首次联合发布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报告》,其英文名“The leading maritime capitals of the World”,直译为“世界领先的海事之都”,它建立了“航运、港口与物流、海事金融与法律、海事技术、吸引力与竞争力”等五大指标,采用行业专家客观评议和投票的方式,从全球有影响力的海洋城市中评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前15名的排序,涉及到各个国家的重要海洋城市,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报告》分别于2012、2015、2017、2019年发布了四期,中国香港、上海已连续4次排序前10位。最新的2019年报告显示,新加坡蝉联第一名,德国汉堡、荷兰鹿特丹、中国香港、英国伦敦、中国上海、挪威奥斯陆、日本东京、阿联酋迪拜、韩国釜山分列第2至第10名,2017年广州曾位列第15名。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指以海洋资源为基础,发展港口、航运经济为核心,用金融、法律和海洋科技来支撑,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国际吸引力、竞争力,在一定区域内起着枢纽作用,对全球经济社会活动具有较大影响力,为推进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建设指引方向和树立样板,对促进全球海洋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国际机构对“世界十大港口”、“全球航运中心”等单一评价向海洋综合评价的延续和发展。由于它是一个新建的概念,实践时间并不长,所以对评指标提出些异议,甚至对翻译名称都有不同看法,这是一个新事物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正常现象。

北京大学高级研究员张春宇研究团队同原国家海洋局规划司研讨后,为适合中文的表意和习惯,将英文名意译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简称“中心城市”),后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和上海市采用,并正式发布在相关政策文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由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名词的内涵明确,并被国务院和各方接受,已经约定俗成为一个新名词、新概念。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可以看作全球海洋发展系统的中枢或世界海洋城市网络体系中的重要组织结点。它一方面以海洋发展为核心功能参与到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另一方面以海洋经济发展为特色的区域中心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被列入全球前列的“中心城市”具有全球示范作用和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二、打造“中心城市”的积极意义

中国确立了海洋强国战略,“坚持海陆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坚定以海图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20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至2019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经济实力稳步增强,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内生动力不断积蓄,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经测算,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34.3,比上年增长2.3%。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海洋生产总值为8.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2%,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9.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航运大国:年造船产能达到6000万载重吨,全球第一;海运量世界占比达到26%,全球第一;注册运力1.8亿载重吨,全球第二;全球前20大货物吞吐量的港口,中国占15个;全球前10大集装箱港口,中国占7个,正向航运强国挺进。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重视“走出去”开发世界海洋。我国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积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大力开发大洋深海资源。已经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拥有4块具有优先开采权的深海矿区,成为在国际海底拥有矿区品种最全、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达到了深海勘探、开发的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蓝鲸1号”钻井平台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中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深海“可燃冰”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中国将引领世界共同开发深海资源,为人类共享海洋的共同财产承担国际义务,并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正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挺进,海洋经济具有开放性、国际性,打造“中心城市”,同国际通行标准接轨,是中国海洋事业走向世界的积极行动,有利于推进海洋城市国际化。

“中心城市”是国际海事组织对海洋城市建立一整套专业、综合的评价体系,对全球重要海洋城市进行年度阶段性评定,在世界海事界具有首创性和唯一性。但国际海事组织只是为“中心城市”订指标、评结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而创建“中心城市”的关键,一靠城市本身的地缘条件、实力地位和发展潜力,二靠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政策支持。

当前,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各沿海城市纷纷提出了各自建设海洋强市的发展目标,其内涵要比“中心城市”更加广阔、深远。习近平总书记为建设海洋强国制订了从海洋经济、生态文明、维护海权、科技创新的“四要”、“四转变”的实施路径和行动纲领。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为建设海洋强国提出了3条标准:“国民关心海洋的程度有多高,科学认知海洋的水平有多深,国家经略海洋的能力有多大”。而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智库发布的《中国城市海洋发展指数报告》,以海洋经济活力、海洋对外开放度、海洋资源储备度、海洋科技创新力、海洋文化吸引力为五大指标体系对城市进行评估。

显然,建设海洋强市同“中心城市”内涵表述有所不同,但都以发展海洋经济为核心,“以港兴城”为抓手,有着共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中心城市”为海洋强市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国际接轨的外在体现,“中心城市”为海洋强市提供了国际化规范,是指引我国海洋城市参与国际海事竞争合作的新方向。所以建设海洋强市与“中心城市”紧密结合,是站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国际化,对推进我国海洋事业现代化、国际化具有积极意义。

三、评析“中心城市”的前景

中国国土辽阔、海岸线长、港湾密布,经历7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环渤海三大海洋经济区,构筑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格局,也为建设海洋强国绘制了发展蓝图。中国在海洋强国战略推进下,海洋事业持续稳步发展,将有更多的海洋城市进入“中心城市”、其排序逐渐前移是必然的结果。目前,我国除了香港特区外,有上海、深圳、天津、青岛、大连、宁波、舟山相继提出创建“中心城市”,形成了“7强”争进的局面,其发展前景取决于国家发展战略、该市地缘特征和实力地位。

(一)上海稳居“中心城市”前列

上海原是依托黄浦江的一个内陆港城,发展潜力受限。但得益于国家战略布局和政策支持,获得了江苏省的浦东大片“黄金宝地”和崇明大岛,又支持上海开发浙江省的洋山深水港,使上海真正“上海”,拥有了长江“黄金水道”、海岸线和现代深水港,有条件发展成为世界级的现代“大上海”和世界第一大港。

上海不论GDP规模上还是经济产业布局都是领先各地,在航运、金融、制造业、科技创新诸方面处于全国之首。上海的GDP总量约为3万亿左右,并且GDP增速居于榜首,2019年海洋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亿,达到10372亿元,占该市GDP的30%左右,意味着稳居“中国经济第一城”的地位。

由于上海的海洋经济优势突出,已经连续4次进入“中心城市”前十位。现在上海正在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成为牵动全球经济复苏与发展的引擎,大大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实力跻于“中心城市”前三位,并带动中国海洋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二)深圳、青岛有望跻入“中心城市”

深圳得益于国家的特区政策,只用40年时间,实现了从一座边陲小镇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7%,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5位。2019年深圳GDP达26927.09亿元,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位居全国第三,在经济实力和城市规模上正在赶超上海。深圳毗连广州、香港,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面对东南亚,是南海周边唯一的超大型城市,具有突出的地缘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国家将深圳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曾3次点名支持深圳建设“中心城市”,并明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这是新时代国家赋予深圳的历史使命。深圳在海洋强国战略推动下,保持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冲击“中心城市”前十名的强大竞争力。

青岛尽管在城市规模、经济总量并不占优,但青岛汇聚了国内一流的海洋高校、科研院所及海洋高端人才,拥有约占全国1/5的涉海科研机构、1/3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1/3涉海两院院士,1/2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海洋科学试点实验室、国家深海科考基地、国家重器-超级计算机升级项目,在全国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城市和海洋科技创新城市排名中位居全国前五位,肩负着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的功能定位。

自然资源部称赞“青岛海洋资源禀赋独具优势,海洋生态环境良好,海洋科技实力雄厚”,明确表示:“青岛具备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优势”,支持青岛参与“中心城市”竞争。

现代海洋经济属未来经济,财富主要集中在深海资源,抓住了深海科学技术便是抓住了未来,青岛握有竞争“中心城市”的强大实力和潜力,有条件进入“中心城市”前15位的优势。

(三)提升其它城市国际竞争力

处于东部经济区的宁波、舟山两地的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很大。宁波的GDP总量超过了万亿元,在前五个计划单列市中仅次于深圳、超越了青岛、大连和厦门。宁波港在国际航运中心城市排名中名列第11位。

舟山是典型的群岛城市,海洋生产总值超过其GDP的65%。2011年,国务院将其定位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自从“舟山-宁波港”一体化后,强强联合效应明显,宁波-舟山港2019年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1.19亿吨,已经连续11年位居全球港口第一位。但宁波、舟山在城市规模、经济总量和国际影响力等指标同“中心城市”比较尚有差距,需要一段时间来追赶。

天津市具有直辖市的优势,海洋经济总量达到502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6.7%,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天津海洋科创能力突出,拥有涉海专业高等院校数量的领先优势。天津港港口货物吞吐量2018年完成5.0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601万标准箱,跻入世界十大港口。国家先后批准天津市为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地区和示范城市,是北方经济圈“龙头”的有力竞争城市。

大连处于东北亚、远东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具有大陆海岸线最长、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优势,拥有中国东北地区、以及东北亚的主要出海口的优越地理环境和天然不冻良港。

国家十分重视大连的发展,支持成为北方经济圈的重要城市,曾将大连列为国家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北方航运中心”和“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之一。但大连在城市规模、经济总量、创新产业、GDP增长、国际化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打造“中心城市”尚需加倍努力。

显然,这些海洋城市将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推动下,在“中心城市”竞争中进一步现代化、国际化,促使海洋经济加速发展,为日后进入“中心城市”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作者简介:陆儒德,中国海洋网特约顾问,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原航海系主任、教授,国内知名海洋学者和军事评论员。)(信息来源:海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