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渔业发展取得******成就,水产品供给充足、价格平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渔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十三五”以来,渔业科技在遗传育种、健康养殖、疫病防控、加工流通、节能环保、设施装备、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渔业信息化等领域提供支撑保障,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国际并跑、领跑阶段,一批生态、绿色、高效渔业技术模式得到广泛应用,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至2020年的63%。全国渔业科研、教学、推广等机构和团队聚焦科技创新,五年来有多项渔业科技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发明奖)二等奖8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16项、范蠡科学技术奖33项。
一、育种基础研究与品种创制有新突破
不断夯实水产种业理论研究基础,积极开展水产种业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水产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基因资源发掘利用、育种技术研发及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水产生物基因组、种质创制等走在国际前列,培育水产新品种61个。初步形成了层次多样的水产种质保存技术体系,破译了牙鲆、凡纳滨对虾、刺参、栉孔扇贝、海带等的全基因组序列。草鱼、团头鲂等大宗淡水鱼种质资源开发利用进程加速,扇贝分子育种技术突破了水产生物全基因选择育种实际应用的技术瓶颈,建成国际上第一个水产生物的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
二、水产养殖绿色化技术模式有新进展
扎实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集成创新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一批生态、绿色、高效的养殖技术与生产模式。草鱼、罗非鱼、河蟹、克氏原螯虾、紫菜等重点品种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技术与模式获得国际广泛认可,饲料精准营养加工与综合利用理论与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研发推广了一批精准投喂、收获清洗等装备,水产养殖全过程精准控制技术产业化应用方兴未艾。
三、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有新成效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渔业生态功能,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科技创新成效******。渔业生态系统动力学、水域污染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与生态系统整合等研究进入国际前沿,水域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综合观测、机理机制、模拟预测等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初步摸清了我国渔业资源状况及渔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掌握了重要渔业资源变化规律,构建了长江口资源环境监测评估体系、阐明了长江口渔业资源衰退机制,建立了海洋牧场生境修复与生物资源养护、淡水池塘养殖环境藻类定向调控等渔业环境修复技术。
四、捕捞渔船渔具装备水平有新提升
国内渔船船型优化与标准化示范应用逐步推进,渔船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积极研究南海深海渔业资源开发关键技术,远洋渔业物联网系统初具规模,资源监测和捕捞渔情预报逐步成熟,研发了深水拖网、双支架拖网、变水层拖网、围网等新型渔具。创建了高海况南极磷虾资源调查评估方法,成为国内外南极磷虾资源评估标准规范。创新了全天时南极磷虾拖网捕捞关键装备和技术,捕捞效率在同类作业方式中居国际领先水平。
五、水产精深加工产业化应用有新拓展
为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不断提升水产品品质和质量,水产精深加工产业化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水产食品绿色加工的理论基础等方面研究逐步深入,成功开发了即食海参、鲍鱼罐头、调料扇贝食品等新产品,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建立了水产品追溯编码、信息采集等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体系,研究开发了海参功效成分高效制备技术,金枪鱼质量保真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南极磷虾精深加工技术与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南极磷虾油、南极磷虾脱壳虾肉等成熟产品。(信息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