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基于海洋观测网及相关数据,编制完成《中国气候变化海洋蓝皮书(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公布了全球、中国近海关键海洋要素的最新监测信息。
《蓝皮书》显示,近40年来,全球海洋持续变暖和酸化,海平面加速上升,北极海冰范围显著减小;中国沿海海温和海平面上升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极值高潮位和最大增水均呈增加趋势,海洋热浪趋频趋强。2020年,长江口海域夏季出现大面积低氧区;高海平面抬升风暴增水的基础水位,加重了致灾程度。
在全球海洋气候变化方面,1870年~2020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过去10年(2011年~2020年)平均海表温度高于1870年以来的任何一个10年,2020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较1870年~1900年平均值高0.67℃。1955年~2020年,全球0~700米海洋热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2020年达到历史新高。
1993年~202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约为3.3毫米/年。202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较2019年高6毫米,处于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
1979年~2020年,北极海冰范围在各月均呈显著减小趋势,3月和9月减小速率分别约为4.1万平方千米/年和8.3万平方千米/年;南极海冰范围变化趋势总体不显著,但阶段性特征明显。2020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为1979年以来第二低。
1985年~2019年,全球海洋表层平均pH下降速率约为每10年0.016个单位。海洋酸化已经由海洋表层扩大到海洋内部,3000米深层水中已经观测到酸化现象。
在中国海洋气候变化方面,1980年~2020年,中国沿海海表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27℃,2015年~2020年连续6年处于高位,2020年为1980年以来的最暖年份。
1980年~202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1993年~2020年,上升速率为3.9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12年~202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持续处于近40年高位,2020年为1980年以来第三高。中国沿海平均高高潮位和平均大的潮差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杭州湾沿海上升速率最大。
1963/1964年~2020/2021年,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冰冰期和冰量均呈波动下降趋势。2020/2021年冬季,渤海冰情较常年偏轻。1979年~2020年,中国近岸海水表层pH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江苏南部、长江口、杭州湾近岸海域海水表层酸化明显。2020年夏季,长江口海域出现大面积低氧区。
1980年~2020年,中国沿海极值高潮位和最大增水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4.6毫米/年和2.51厘米/年。2000年~2020年,中国沿海致灾风暴潮次数呈增加趋势。2020年,中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14次,其中致灾风暴潮过程7次;中国近海出现有效波高4.0米(含)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36次。
1980年以来,中国近海海洋热浪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累积强度均呈显著增加趋势,2020年,莱州湾、江苏外海、北部湾和南沙群岛周边海域海洋热浪时间均超过150天;中国沿海暖昼日数、极端高温事件累积强度和暴雨以上级别的降水日数均呈显著增加趋势。
《蓝皮书》指出,中国近海地处季风最明显的气候带,东亚季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高纬度大气涛动等的变化,对中国近海海洋环境要素等产生重要影响。海洋异常变化及其与大气间的能量传输和物质交换也是影响中国近海海洋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生态环境脆弱,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域。《蓝皮书》的发布,可为准确把握海洋气候变化规律、减轻海洋灾害风险、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促进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参考。(信息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