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 长江口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服务平台!

首页 > 论文成果 > 成果 > 正文

成果

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成果名称: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完成人:庄平,徐跑,沈新强,施炜纲,刘鉴毅,张涛,冯广朋,侯俊利,赵峰,顾若波,乔振国,王云龙,顾孝连,周凯,黄晓荣,闫文罡、周文玉、王慧、章龙珍、施永海
类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度

本项目隶属水产资源环境和增养殖领域,项目组自1996年起在科技部、农业部等科研课题支持下,针对以下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1.阐明了重要物种资源变化规律,提出了科学管理和保护措施。①率先构建了长江口及临近水域重要渔业资源监测技术平台,掌握了资源变动特征,提出了可持续利用技术措施,为农业部实施“长江河口区春季禁渔行动”提供了支撑。②国际上首次在河口运用“基于卫星通讯的跟踪标志”等新技术,掌握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在长江口的分布和洄游习性,为“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建立和运行、我国第一块水生动物保护国际重要湿地划定奠定了基础。③查明了长江口鳗鲡苗汛时空变动节律,研究制定了最大持续捕捞量,推动上海市“鳗苗专项特许捕捞证制度”实施,实现鳗苗可持续利用。④查明了名贵鱼类刀鲚个体和种群小型化、资源快速衰退的成因,为江苏省和上海市实施“刀鲚专项特许捕捞证制度”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地保护了刀鲚资源。2.实施了特殊生境生态修复及关键物种抢救放流,发挥出显著科学示范作用。①研发了水下爆破、悬沙等对生物影响的实验评价技术,准确评估了洋山港工程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成功进行生态修复,成效显著。②自主开发溢油事故渔业损失评估软件,建立了长江口污染事故损失计算模型和指标,在我国首次获外方国家赔偿中发挥重要作用。③创建了珍稀水生动物抢救技术平台,实现国内最大规模抢救受伤中华鲟。④发明了"盐度迷宫"等实验行为生态学研究方法,查明了中华鲟对长江口栖息环境的生态响应,提出了保护对策。⑤发明了中华绒螯蟹亲蟹增殖放流效果标志评价方法,首次评估了增殖放流对天然群体贡献率,为我国增殖放流效果评价起到了科学示范作用。3.发掘了特有优良名贵水产种质资源,形成了产业。①突破了河鲀亲本低盐度培育技术,形成了苗种规模化生产体系,成为全国最大河鲀苗种基地。②攻克了刀鲚"亲本纳苗蓄养"等技术难关,实现全人工繁殖,为刀鲚的商业养殖和增殖放流奠定了基础。③制定了锯缘青蟹的亲蟹和苗种国家行业标准,苗种和技术辐射南方各省,形成了新的海水蟹养殖产业。④发明了"青蛤苗种分级培育方法"等专利技术,使青蛤成为长江口区域特色支柱水产养殖产业。发表论文234篇(31篇SCI、EI),专著6部。申请发明专利48项(授权17项),实用新型57项(授权52项),软件著作权5项。制定标准10项。培养博士6名、硕士38名。成果广泛应用于渔业和环保管理部门及生产企业,据统计,近3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超过40亿元。

下载文件:
浏览次数: